珍珠的藥用功效早在三千年前已載如史冊,是一種集多種功效藥用、保健、護膚美容于一體的珍品。
1、防止皮膚老化、治療皮膚色素斑、黃褐斑、雀斑。
2、防治心、腦血管疾病,治療動脈硬化,清除血液中過氧化脂質(zhì)。
3、對胃、十二指腸潰瘍有修復作用。
4、減輕糖尿病,抑制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的過程,進而使血糖下降。
5、改善失眠,鎮(zhèn)驚安神,治療神經(jīng)衰弱,對青少年有益智功效,改善老年人睡眠狀況。
6、補充微量元素鐵、銅、釩、鈷,使血紅蛋白增加。
7、補鈣功能,防止骨質(zhì)疏松。
8、均衡身體內(nèi)鈣與硒元素的分布,防治白內(nèi)障,提高視力;防止老年性耳聾。
9、各種病毒性肝炎,防止肝硬化,提高人體免疫力。
10、燒傷、燙傷、瘡毒。
11、各種口腔疾病。
【主要原料】珍珠、西洋參、茯苓
【功能成分及含量】每100g含:鈣26.16g、游離氨基酸總量42.4mg、總皂甙1.69g
西洋參藥用
西洋參的藥理活性是多方面的,具有雙向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,近年來中外學者研究成果證明,西洋參主要藥效學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:
1、對于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具有鎮(zhèn)靜、增強學習記憶、促進神經(jīng)生長、抗驚厥、鎮(zhèn)痛、解熱的作用,適用于神經(jīng)衰弱、精神病、記憶減退、老年病等癥;
2、對于心血管系統(tǒng),具有抗心律失常、抗心肌缺血和再灌損傷等的作用,適用于心律失常、冠心病、急性心肌梗塞、腦血栓、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等癥;
3、對于血液系統(tǒng),具有抗溶血、止血、降低血液凝固性、抑制血小板凝聚、條血脂、抗動脈粥樣硬化、降血糖等作用,適用于高脂血動脈粥樣硬化、老年病、糖尿病等癥;
4、對于適應原樣作用,有抗疲勞、抗缺氧缺血、抗休克、抗饑渴、抗高低溫和各種化學因素,適用于各種休克;
5、對于免疫系統(tǒng),具有降過氧化脂以及丙二醛等、增強SOD活力、抑制淋巴細胞轉(zhuǎn)化、脾重等的作用,適用于老年病和*等;
6、對于內(nèi)分泌系統(tǒng),作用于垂體—腎上腺皮質(zhì)系統(tǒng)(ACTH)和垂體—性腺系統(tǒng)、促進血清蛋白合成、促進骨髓蛋白合成、促進器官蛋白合成、促進腦內(nèi)蛋白合成和脂肪合成、促進肝細胞蛋白(RNA聚合酶活力)合成、促進脂肪代謝和糖代謝等作用,適用于老年病、*低下、貧血和*等;
7、對于泌尿系統(tǒng),具有抗利尿作用,適用于阿狄森氏癥和老年病等;
8、對于腫瘤和病毒,具有抑制癌細胞增殖、抑制單純皰疹等病毒的作用,適用于各種*和病毒性疾病。
茯苓藥用
現(xiàn)代醫(yī)學認為,人體抗力的強弱在于免疫功能,而免疫功能降低是機體衰老和體弱多病的原因。茯苓多糖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,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。
*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、多發(fā)病,其發(fā)生的原因有內(nèi)因和外因,內(nèi)因就是免疫功能的降低。因此,茯苓在腫瘤防治上也能發(fā)揮作用。
另外,茯苓含的卵磷脂是機體抗老化必不可少的物質(zhì),具有延緩機體老化的作用。所以,茯苓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抗衰老中藥。
茯苓是一種既可食用,又能供藥的滋補佳品。它作為一種天然美容益壽之品,已有悠久的歷史。在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中,茯苓被列為上品,認為久服可“安魂養(yǎng)神,不饑延年”。梁代名醫(yī)陶弘景稱其能“通神而侄靈,和魄而煉魂,利竅而益饑,厚腸而開心,調(diào)營而理衛(wèi)”,因而稱之為“上品仙藥”。晉代葛洪也曾這樣記述“王子季服茯苓十八年,玉女從之,能隱能彰,不食谷,瘢滅面,體玉澤”。其所稱的養(yǎng)生美容功效,或許有些夸張成分,但從茯苓的藥理作用來看,確也有一定的依據(jù),決非雌黃之信。清朝慈禧太后享年73歲,在古代帝王家已算高壽了。慈禧長壽,除了女性這一個自然因素外,從公布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清宮方、醫(yī)案看,就是經(jīng)常服用長壽膳食和補益方藥。據(jù)資料統(tǒng)計,慈禧內(nèi)服的13個長壽、補益芳中,使用藥物達64種,而使用率*高的一味就是茯苓,占48%。乾隆皇帝自乾隆四十年(1775年)經(jīng)常服用以茯苓為主要補品制成的八珍糕,至80余歲時仍不間斷,可見乾隆對此糕的愛好。直至89歲高齡時,仍容顏不衰,成為我國帝王中的老壽星。
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研究資料表明,茯苓不僅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功能,而且可使毛細血管中氧合血紅蛋白釋放更多的氧,供組織細胞(包括皮膚、粘膜、毛發(fā)等)足夠的氧,延續(xù)細胞衰老,使細胞迅速再生,滋潤皮膚,增加彈性和光澤,從而起到增強青春活力和美容作用。